朋辈心理互助中的对话实践——2023年朋辈心理互助培训第五讲
发布时间: 2023-10-17   浏览次数: 790

我校朋辈心理互助培训系列第五讲于1012日下午1430在大礼堂举行,全校800多名心理委员参加。本次培训邀请上海海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董海涛主任主讲,主题为“朋辈心理互助中的对话实践,旨在传递关系性对话理念,拓展心理委员助人思路,提高心理委员在心理助人工作中的对话效果。

董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自身的对话实践经历,如他与来访同学及其家长、辅导员等进行对话,与研究生及其导师、辅导员进行对话,他曾在进行过大大小小的对话,与中小学班主任和家长进行对话,都有良好的效果,让同学们感受到对话的魅力。

先有关系,再有个人

董老师向现场提问:先有个人,还是先有关系?大多数人同学认为是先有个人再有关系,强调个人的主体性。也有同学认为是先有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董老师认为:关系创造个人,关系大于个人。他用椅子的本质取决于它的用途举例。当人们把椅子用来坐的时候,它就是单纯的椅子,如果用椅子来打人,那么椅子就成为了凶器。所以,一把椅子的本质,是坐的工具,还是武器?取决我用它干什么。

人的本质也是一样,我们在一起做什么,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先有关系,再有个人。人格、情绪,心理疾病,都是关系过程的副产品,是有语境的。取决于你跟谁在一起,互动过程是怎样的。性格也是一样,内向和外向,看与你在一起的朋友是谁?心理疾病自然也一样。当一个小男孩哭的时候,他的妈妈想到“男儿有泪不轻弹”,因此批评小男孩不应该哭。在妈妈的批评、生气之下,小男孩哭的更厉害了。从此“爱哭”的问题在母子关系中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要如何解决?董老师给到大家的理念是:既然问题在关系中产生,那么就用对话来改善关系,从而使问题在对话中消解。


对话中我们做什么?

如何进行对话?董老师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好奇、回应、赋能。

好奇,“Not Knowing

这是后现代合作对话中最重要的一个哲学立场,是后现代心理咨询师对于知识的“不知”的取向,作为哲学立场和一个取向而言时,它是“不抱着知道的心态”的简称。“不知”才能好奇。因此在对话中问问题时,记得要放空自己、用谦虚的态度提问。

董老师举了芬兰的Jaakko老师与病人对话的例子。曾经有一位精神病患者,他走路的时候,靠近物体或者人的时候,他就会快步前行,然后突然停顿下来,再快速向左转,再朝前走。精神病患者有一些让人觉得很怪异的症状,这看起来很正常。但当他来到诊疗室时,Jaakko老师观察到了这一点,就坐下来和他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身体动作。这位患者说:“从来没有人去好奇我这一点。其实我只要走路的时候,耳朵里就会有声音,一直有很多幻听的声音出现。靠近人或者物体的时候这个声音就更大。所以我不愿意去靠近人,因为这个声音太大的话,我也很难受。但是有一次突然我转向左边,那个声音就不见了,我就开始重复这样的动作。”当Jaakko老师对这位患者的身体动作抱着NotKnowing的态度时,好奇自然出现了,也让他说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

因此董老师提醒同学们放下一些假设和理所当然,多多好奇为何会这样,能够在关系中创造对话、创造更多的合作。

回应,对话中最最重要的事情。

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没有回应是最可怕的事。有回应,才能够推动着对话前进,让人感觉到联结,打破孤立感。我们如何在对话中回应呢?有三个很简单的做法:

一是分享自己的情绪感受。倾听对方说话时,留意自己的情绪感受,并回应给对方。

二是分享身体的感觉。倾听过程中,我们不仅在内心会产生情绪感受,身体也会有感觉产生,这时可以将这些感觉分享出来,也能帮助对方觉察自己的身体变化。

芬兰的Jaakko老师曾经这样做:当一位男士开始诉说很爱自己的妻子,Jaakko老师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道,刚才听你讲这段,我的心里有感动的感觉。

三是简要重复对方的话。重复是特别简单,又特别有效的方式。重复可以让人感到被听见,许多精神病人,是没有机会听到自己的声音的。对方话语中提到的情绪词汇、感觉词汇等,比较抽象概括的描述词汇等都可以重复。还可以就重要部分继续提问,请对方多说一点。

赋能

董老师引用叙事治疗的吴熙琄老师说,“不从问题出发,而是从故事中的人出发。” 去看见他的闪光点,去好奇他重视的价值。

接着他分享了一次小组对话的故事。小组中,一位男同学分享了提前陪女友回到上海找工作,不断受挫导致心情焦虑和沮丧的故事。故事中的问题似乎是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心情不好,但是当董老师遵循叙事和后现代的思路,没有直接给出如何找工作、如何有好心情的建议。而是问出了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你是怎么想到这么早就回来陪女友找工作的?”第二,“你不想那样的工作,你未来希望的工作是什么样子?”那位男同学回应了很多自己的思考,同时,小组的其他人也对他的思考进行回应,他在找工作这件事上的思路慢慢被打开,随之压力也得到了宣泄和纾解,动力就慢慢产生了。

了解了对话的关键要素好奇、回应、赋能之后,董老师在现场展示了如何在一场对话中实践它们。他邀请现场同学和老师围坐一圈,从当下的思考和感受开始说起,一个一个接续发言,大家在自己发言时思考,而在倾听他人时反思自我。

最后董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合作对话与反思团队在学生中的实践,他设计了内圈、外圈。例如用在班会中,让班干部在内圈,被辅导员访问,普通学生在外圈,听完内圈的访问后,提供自己的反思。


董老师希望本次讲座后,大家能思考如何通过对话去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更多问题消解在良好的关系中。

2023年朋辈心理互助促进月已经开启,在此,我们呼吁同学们尝试在班级、宿舍、社团里组织一场对话的实践!